玩運彩即時比分-大學生找不著北被網約車司機懟罵 作者:nb11 2020 年 8 月 10 日 2017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地理最新解讀(上)教育部總體解讀 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就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修訂答記者問 1月16日上午,玩運彩即時比分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有關情況。 現任教育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教材局局長鄭富芝在發布會上介紹,教育部組織260多位專家對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4門學科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歷時4年已全部完成,經國家教材委員會審查通過,于2017年底印發,並于2018年秋季開始執行。 新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有哪些主要變化?凝練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考慮是什麼?為什麼補充了學業質量要求?一起來看! 關鍵詞:背景和意義 社會各界對修訂普通高中課程十分關注,請介紹一下修訂的背景和意義? ■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這些要求必須全面落實到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之中。 ■ 解決高中課改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的需要 ■ 推進與高考綜合改革相銜接的需要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對高中課程和高考改革進行統籌謀劃,做好銜接。 關鍵詞:基本原則 為確保課程修訂達到預期目標,修訂工作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則? 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堅持了以下基本原則。 ■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基本立場,充分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落實中央有關教育要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源頭上把好意識形態安全關。 ■ 堅持科學論證 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貼近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反映學生的成長需求。加強調查研究和測試論證,廣泛聽取不同領域人員的意見,重大問題向權威機構、權威人士咨詢,求真務實,嚴謹認真,確保課程內容科學,表述規範。 ■ 堅持反映時代要求 反映先進教育思想和理念,高度關注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變革,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根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話語體系,努力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新成就。 ■ 堅持繼承發展 對十餘年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進行系統梳理,總結提鍊並繼承已有經驗和成功做法,確保課程改革的連續性。同時,發現並切實面對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修訂完善,在繼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課程體系充滿活力。 關鍵詞:主要工作 這次修訂涉及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4門學科課程標準,修訂過程中主要開展哪些工作?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標準的修訂,重點開展了五個方面的工作。 ■ 廣泛深入調研 黨的十八大之後,教育部委託專業機構進行課程實施情況調研、國際比較研究等,特別是委託有關高校研制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將黨的教育方針要求具體化、細化,為課程修訂提供必要理論基礎和現實依據。先後形成20餘份專題報告,500餘萬字。 ■ 精心組織修訂 ■ 廣泛征求意見 向各省(區、市)和中央、國務院等16個部門以及課程教材專家征求意見。國家教材委員會成立後,于2017年7月底將課程方案和標準送委員進行審讀。根據各方面的意見進行了修改。 ■ 落實十九大精神 黨的十九大之後,專門召開修訂組會議,集中學習十九大精神,深入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課程方案和標準進行了修改完善。 ■ 國家教材委員會審查把關 課程方案和標準修訂完成後,按規定提交國家教材委員會全體會議審查。根據審查意見進一步修訂完善,正式印發實施。 關鍵詞:課程修訂把關 課程修訂經歷了一個反復修改、不斷完善的過程。對修訂結果是如何把關的? 教育部專門成立了審議組,對修訂後的課程方案和標準進行了審議把關。 課程標準審議組由179位專家組成,每個學科一個審議組,同時專門設立綜合審議組。學科審議重點對課標的思想性、科學性、系統性、適宜性和可操作性進行把關;綜合審議重點對相關學科橫向配合和各學段縱向銜接情況進行把關。審議組高度肯定了修訂工作。 黨的十九大召開以後,專家工作委員會還組織對課程方案和標準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情況進行了專項核查。審議組認為,修訂工作抓住了關鍵、突出了重點、兼顧了全面。 2017年12月初,國家教材委召開全體會議,審查通過了課程方案和標準。 關鍵詞:十九大精神 修訂後的課程是如何具體落實十九大精神的? 黨的十九大後,在之前修訂基礎上,大學生找不著北被網約車司機懟罵結合各學科性質和學生年齡特征,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融入課程之中,主要新充實和強化了五個方面。 一是強調黨的領導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政治與法治部分,要求學生理解堅持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重要性。 二是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思想政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部分闡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轉化的意義等。 三是強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語文、歷史、外語等課標中,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線上拉霸遊戲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能夠在跨文化交流中講好中國故事,堅守中國文化立場。 四是強調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在地理、生物、化學等課標中,要求學生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 五是強調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信息技術、通用技術、數學等課標中要求學生學習了解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處理等內容,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創意設計能力,感悟和弘揚勞模精神。 此外,在有關課標中還體現健康中國建設等要求,對課標中一些提法和表述也根據十九大報告做了規範。 關鍵詞:課程方案變化 與2003年頒布實施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相比,新的課程方案有哪些主要變化? ■ 進一步明確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針對長期以來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強調普通高中教育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不只是為升大學做準備,還要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 進一步優化了課程結構 ■ 強化了課程有效實施的制度建設 從選課走班等新要求出發,進一步明確課程實施環節的責任主體和要求,增設了條件保障管理與監督內容,強化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課程實施的責任。 關鍵詞:課程標準變化 新的課程標準有哪些主要變化? 新課標在文本結構、內容及其實施要求等方面進行了改進和完善。 一是在文本結構上,主要新增了學科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兩個部分,內容更全面,結構也更加完整,努力使標準從整體上有較大提升。 二是在課標內容方面,努力凸顯思想性、時代性和整體性等。各學科課標進一步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等內容;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新成就;更加關注學科內在聯系及學科間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間的脫節等現象。 三是從實施需求出發,強化指導性、可操作性。切實加強對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考試評價的具體指導。大部分學科增加了教學和評價案例、命題建議等,便于準確理解和把握課標要義,確保課標能夠落地,有效發揮統領作用。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新課標加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各界比較關注,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這次課標修訂的重點之一,各學科結合自身特點,豐富充實相關內容。其中,語文課標最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個部分。 一是內容更全。在課內外讀物建議部分,除保留原有《論語》《孟子》《莊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記》等文化經典著作,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古詩文,覆蓋先秦到清末各個時期。 二是分量更多。明確規定課內閱讀篇目中,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應佔1/2。 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強的同時,還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題,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深入學習研討。將原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篇目數量也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學習要求。 此外,美術、音樂、體育與健康、數學等課標都增加了有關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如美術課標增設中國書畫,內容涉及中國傳統繪畫、書法、篆刻等經典作品欣賞及傳統畫論,促進學生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增強文化自信。 關鍵詞:革命傳統教育 社會各界對革命傳統教育也很關注,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是本次課標修訂的又一個重點。語文、歷史、思想政治、音樂等課標都結合學科自身特點,對革命傳統教育內容要求做了強化。 如語文課標在革命傳統教育方面做到了兩個結合。 一是全面加強與專題學習相結合,在將革命傳統教育內容要求貫穿在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各部分的同時,還設立專門的革命傳統作品專題,集中學習研討。 再如,歷史課標明確要求學生系統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歷程,認識並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還增設老兵的故事主題活動,武大稱江蘇文科狀元符合錄取條件讓學生感悟在歷史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所思所為,體會革命軍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 各學科課標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考慮是什麼? 主要考慮是將黨的教育方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具體化、細化到各學科課程之中。長期以來,宏觀育人目標是明確的,中觀的學科育人目標比較籠統,容易造成微觀的教學目標只關注具體的知識學習。 這次修訂,各學科凝練提出了本學科的核心素養,明確了學生學習該學科課程後應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並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精選、重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提出考試評價的建議,目的是切實引導各學科教學在傳授學科知識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科思想、思維方式等,克服重教書輕育人的傾向,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關鍵詞:學業質量 這次新課標為什麼補充了學業質量要求? 這次增加了學業質量部分,明確學業質量是對學生多方面發展狀況的綜合衡量,確立了新的質量觀,改變過去單純看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導教學更加關注育人目的。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把學業質量劃分為不同水平,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要求,因材施教,也為考試評價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銜接高考綜合改革 當前,國家正在大力推進高考綜合改革,新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如何加強與高考綜合改革銜接的? 對人才培養而言,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是基本依據,考試招生是重要導向,要把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兼顧,有效聯動,形成合力。這次修訂工作課程專家與考試評價專家共同參與、一起修訂,確保兩者的銜接。 關鍵詞:下一步要求 下一步,對各地和學校落實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有哪些具體要求? ■ 把準兩個方向 一要把握好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注重培養青少年一代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真摯情感和理性認同,鑄牢理想信念、打好人生底色,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後繼有人。 二要把握好反映新時代的改革方向,以修訂後的課程為抓手,著力發展素質教育,注重創新型人才培養,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要將修訂後的課程在政治方向、改革方向的要求落實到教材編寫、教學、考試評價等各個育人環節之中。 ■ 統籌兩項改革 這就是把高中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協調好。 一方面要發揮好課程在人才培養和選拔中的統領作用,特別是強化考試內容與高中課程的關聯性,保證教、考、評一致性;[來源:學科網] 另一方面要有效發揮高考改革對高中課程改革的正確導向作用,如推動綜合素質評價在高校招生錄取中的使用,促使高中教育更加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等。 ■ 抓好一個關鍵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介紹《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有關情況。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湛就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後的主要變化進行了說明。 ■ 進一步明確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針對長期以來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強調普通高中教育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不只是為升大學做準備,還要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普通高中培養目標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 ■ 進一步優化了課程結構 一是保留原有學習科目,在英語、日語、俄語基礎上,增加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 二是將課程類別調整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在保證共同基礎的前提下,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提供有選擇的課程。 三是進一步明確各類課程的功能定位,與高考綜合改革相銜接: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全面發展需要設置,張瓊姿老公昔罹癌全修全考;選擇性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升學考試需要設置,選修選考;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規劃開設,學生自主選擇修習,可以學而不考或學而備考,為學生就業和高校自主招生錄取提供參考。 四是合理確定各類課程學分比例,在畢業總學分不變的情況下,對原必修課程學分進行重構,由必修課程學分、選擇性必修課程學分組成,適當增加選修課程學分,既保證基礎性,又兼顧選擇性。 ■ 強化了課程有效實施的制度建設 進一步明確課程實施環節的責任主體和要求,從課程規劃、課程標準、教材、教學管理以及評價、資源建設等方面,對國家、省、學校分別提出了要求。 增設條件保障部分,從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設施和經費保障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增設管理與監督部分,強化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課程實施的責任。 學科課程標準主要變化 ■ 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的具體化、細化。 如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突出強調通過學習,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形成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樹立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使命感和追求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 ■ 優化了教學內容 一是根據學生年齡特征與生活經驗,從學科特點出發,以學科核心素養為綱,重新梳理和安排了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的課程內容,既保證學生達到共同基礎的要求,又實現有個性的發展。 二是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並以活動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例如:生物學必修課程提出4個大概念,其中之一是細胞是生物體結構與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圍繞這個大概念的學習,又提出了4個教學活動,通過活動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是重視課程內容的與時俱進,將黨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觀點、重大判斷、重大舉措等,結合各學科的性質和特點,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努力呈現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生態等發展的新成就、新成果。例如:歷史課程設置改革開放新時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專題;地理、生物、化學等課程要求學生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物理課程引導學生關注宇宙學研究新進展,開展引力波討論活動等;信息技術、通用技術、數學等課程要求學生學習了解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處理等相關內容。 ■ 補充了學業質量要求 各學科增加了學業質量部分,明確了學生完成本學科學習內容後,學科核心素養應達到的等級水平,提出了學業質量標準。 學業質量是對學生多方面發展狀況的綜合衡量,明確了新的質量觀,改變過去單純看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 學業質量標準把學業質量劃分為不同水平,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要求,因材施教,更加關注育人目標的有效落實。 同時,學業質量要求的提出也為階段性評價、學業水平考試和升學考試命題提供重要依據,促進教、學、考有機銜接、形成育人合力。 ■ 增強了指導性 此次修訂是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育人質量的提升。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必須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接受檢驗,不斷完善。可以預期,廣大教育工作者,將在過去十餘年高中課程改革的基礎上,在豐富而生動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課程實施水平,推動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不斷深化,共創中國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輝煌,為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做出新貢獻。 一、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 (一)課程性質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等特點。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在現代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對于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建設美麗中國,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基本理念 1.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通過高中地理學習,使學生強化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提升地理學科方面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具備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形成關注地方、國家和全球地理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意識。[來源:學科網] 2.構建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地理課程。圍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構建科學合理、功能互補的課程體系,堅持基礎性、多樣性、選擇性並重,滿足不同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精選利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課程內容,力求科學性、實踐性、時代性的統一,滿足學生現在和未來學習、工作、生活的需求。 3.創新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形成過程的特點,科學設計地理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在自然、社會等真實情境中開展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術,營造直觀、實時、生動的地理教學環境。學科%網 4.建立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學習評價體系。準確把握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水平劃分,以學業質量標準為依據,形成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學習評價體系,科學測評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價值判斷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況。 二、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 (一)學科核心素養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伯右電子遊藝場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它們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 2.綜合思維指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綜合體,在不同時空組合條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綜合決定著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綜合思維素養有助于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3.區域認知指人們運用空間一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能力。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多種多樣。將其劃分成不同尺度、不同類型的區域加以認識,是人們認識地理環境復雜性的基本方法。區域認知素養有助于人們從區域的角度,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4.地理實踐力 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考察、實驗、調查等是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課程重要的學習方式。地理實踐力素養有助于提升人們的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課程目標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體目標如下。 1.學生能夠正確看待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深入認識兩者相互影響的不同方式、強度和後果,理解人們對人地關系認識的階段性表現及其原因,認同人地協調對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形成尊重自然、和諧發展的態度。 2.學生能夠形成從綜合的視角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意識,對地理各要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有較強的分析能力,並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的過程,從而較全面地觀察、分析和認識不同地方的地理環境特點,辯證地看待地理問題。 三、課程結構 (一)設計依據 1.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在地理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中。在地理學科內容方面,要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的本質和價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獨特視角;在社會需求方面,要響應黨和國家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展示地理學與社會的關聯;在學生發展方面,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自然和社會的大課堂中學習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3.學生發展的多元需求。按照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的規定,必修課程的內容應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滿足全體學生基本的地理學習需求。選擇性必修課程內容應在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加深或拓展,以滿足部分學生升學考試或就業的需要。選修課程應提供多樣化的課程清單,以滿足不同學生出于興趣愛好、學業發展或職業傾向等進行選課的需要。 (二)結構 高中地理課程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必修程包括兩個模塊,即地理1、地理2。選擇性必修課程包括3個模塊,即自然地理基礎,區域發展,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選修課程包括9個模塊,即天文學基礎,大學生找不著北被網約車司機懟罵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旅遊地理,城鄉規劃,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地理野外實習(見圖3—1)。第1講《地球》 1、地球在天體系統中的位置: (1)微觀:水金地火(類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遠日行星) (2)宏觀: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2、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從地球的外觀、所處的位置、運動特征而言,地球與其他八大行星相比,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備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所以又是特殊的:□日地距離適中,溫度適宜。 □有液態水;□地球體積質量適中,使地球能夠吸引住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太陽的光照條件穩定。 □九大行星繞日運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間不會發生碰撞。故地球所處的行星際空間安全穩定。簡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氫核不斷聚變為氦核能。 (2)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週放射能量,這種現象被稱為太陽輻射,玩運彩即時比分太陽輻射維持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如太陽直接為地球提供了光、熱資源,生物生長發育離不開太陽。 (3)太陽輻射為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提供能量。如工業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礦物燃料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下來的太陽能。 4、太陽活動對地球的主要影響 (1)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由裡往外: □光球:黑子(標志,變化週期11年)) □色球:耀斑(標志,以稱色球爆發,最激烈) □日冕:太陽風(帶電粒子流) (2)對地球的影響:□對地球氣候的影響:與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與黑子的變化週期有一定的相關性。□對地球電離層的影響:幹擾無線電短波通訊。(黑子和耀斑增多時,發射的電磁波擾動電離層,電離層: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對地球磁場的影響:高能帶電粒子流使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的現象,對地質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響。□兩極地區的夜空出現極光現象。 5、地球自轉 (1)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2)速度:□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快,南北緯60°減為赤道的一半。南北極點既無角速度,也無線速度。線速度計算公式V□=1670千米/小時×COS□(其中□為緯度)。 □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15°/h)。注意:同步衛星的角速度與地球角速度一樣 (3)週期:□恆星日(23時56分4秒,真正週期) □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週期) 注意:同一顆恆星在天空中同一位置觀測的時間,每天提前4分鐘,15天提前1小時,一個月提前2小時;亦即每個季度天空同一位置的星座是不同的。 (4)意義:□晝夜更替 (週期24小時,一個太陽日) □地方時(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 。經度差1°=時間4分鐘 □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例如:與河流侵蝕岸、堆積岸的關系,與河流建港的關系,與三角洲的發展關系。【注意】:彎曲河道的河流凸岸是堆積岸,緩坡岸;凹岸是侵蝕岸,陡坡岸。 右圖中的D岸侵蝕最厲害;A岸比B岸侵蝕厲害。 □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北極不動,在北半球,北極星與地平面的夾角(仰度)=所在緯度。 □地球兩極略扁錛赤道略鼓的形狀(因赤道離心力較大,向兩極遞減) 6、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晨線與赤道的交點為6:00,昏線與赤道的交點為18:00 7、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晨昏線與經線交角=直射點緯度 8. 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 途中時間 9、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舍五入); 區時差=時區差(同區減錛異區加) 10. 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準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或國際標準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 11、日期分割:0:00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或稱新一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或稱舊一天。若0時經線為西經度,則新一天大于一半;若0時經線為東經度,則新一天小于一半;若0時經線與180°經線重合,則全球處于同一日期;若0時經線為0°,則新舊一天各佔一半。 12、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即自西向東越過0時經線日期加一天。 13、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1)自然因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于緯度和地勢 □地形平坦開闊; (2)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3)實例:□太原:技術力量強; □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 □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 □海南文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運便利。 14、地球公轉 (1)速度: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2)意義:□晝夜長短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四季的更替 □五帶的形成 15、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 (1)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2)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緯度與所求點的緯度差) (3)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高度角為一年中最大值錛 南半球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高度角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為一年中最小值。 (4)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 (5)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長,樓房間距越大。 (6)正午太陽高度(H)因緯度而不同:同一時刻,大樂透怎麼包牌H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離直射點越近,H就越大。 夏至日: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地,H達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H達最小值。 冬至日: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地,H達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H達最小值。春秋分時:太陽直射在赤道,H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注意:等太陽高度分布規律——以直射點為中心,呈同心圓分布。晝半球的中心點是直射點 (7)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確定地方時。當某地太陽高度達一天中的最大值時,此時日影最短,當地的地方時是12時。 □確定房屋的朝向。為了獲得更充足的太陽光照,確定房屋的朝向與正午太陽所在位置有關。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太陽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判斷日影長短及方向。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延安一女教師掌摑初二男生被停職日影越長,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陽。 □根據正午太陽高度判斷所在的地區,並進而判斷該地區的其他地理特征。 □計算樓距。為了使樓房底層獲得充足的太陽光照,一般來說,緯度較低的地區樓距較小,緯度較高的地區樓距較大。解題關鍵是計算當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陽高度),並計算影長。 □計算熱水器安裝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資源,應該合理設計太陽能熱水器的傾斜角度,使太陽能熱水器集熱板與太陽光線垂直,提高太陽能熱水器的效率。 □判斷山地自然帶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情況下,由于向陽坡正午太陽高度大,得到的光熱多,背陽坡得到的太陽光熱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陽坡溫度較高,陰坡溫度較低,從而影響到自然帶在陽坡和陰坡的分布高度。 □影響年太陽輻射總量的因素:緯度、氣候、地勢高低 16、晝夜長短的時間分布: (1)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該半球晝長夜短,為夏半年;如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3.21—9.23),北半球的晝長夜短,此時北半球夏半年。9.23-次年3.21為北半球冬半年。 (2)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如北半球:12月22日最短,之後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北半球晝漸長,3月21日晝夜平分,6月22日晝最長。之後直射點向南移動,北半球晝漸短,12月22日晝最短。 (3)南北回歸線之外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在同一天出現;南北回歸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如海口市。 (4)不同半球的緯度數相同的兩地,晝長=夜長。 17、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 (1)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廣州 (2)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廣州上海 18、晝長計算 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24小時—夜長=(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2 (1)日出時間=12:00-晝長/2(或0: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出時間是6:00 (2)日落時間=12:00+晝長/2(或24: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落時間是18:00 19、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球體—-出現晝夜現象 (1)地球自轉—晝夜更替(自轉速度週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2)地球傾斜著公轉—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 20、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 (1)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2)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3)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 (4)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21、太陽直射點 (1)地球上每時每刻,只有一個地方得到太陽的直射; (2)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地方時一定是正午12點; (3)太陽直射點出現在當地的天頂時,當地的正午太陽高度H = 90°。 (4)太陽直射時物體的影子長度為零。 (5)太陽直射點以一個回歸年為週期,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 (6)太陽直射點與晨昏圈的關系:直射光線始終與晨昏線(面)垂直。 (7)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極晝極夜範圍的關系: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數,與極晝極夜現象的最南、最北界限度數之和互餘。例如: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與地軸的夾角=極點的太陽高度=90°-剛好出現極晝的緯度=½×剛好出現極晝的緯線的正午太陽高度=½×(極晝區域內任緯度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大值+最小值) (8)太陽直射點移動與太陽升落方向的關系:3.21~9.23: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太陽從東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適合于南北半球); 9.23~次年3.21: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太陽從東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適合于南北半球)。 (9)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正午太陽在天空的方向關系: □北回歸線以北:正午太陽終年在正南方向;物體影子指向北方。 □南回歸線以南:正午太陽終年在正北方向;物體影子指向南方。 □南北回歸線之間:太陽直射點在某地南側,正午太陽在其正南方向;太陽直射點在某地北側,正午太陽在其正北方向。 22、四季的劃分: (1)我國傳統劃分:以四立分別做為相應各季的起點。 (2)歐美的劃分:以二分二至 分別做為相應各季的起點。 (3)我國氣候統計和北溫帶許多國家的劃分:3、4、5月—春季;6、7、8月—夏季;9、10、11月—秋季; 12、1、2月—冬季。 (4)按氣候含義劃分:候平均溫(即連續5天的平均溫): ≥22℃為夏季,≤10℃為冬季, 10℃→22℃為春季,線上遊戲推薦ptt22℃→10℃為秋季。 23、典型的季節現象 地理現象 時間季節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轉 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 正午太陽高度 6月22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南半球達最小 12月22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北半球達最小 晝夜長短 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 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等溫線 陸地等溫線均向北凸出,海洋相反 陸地等溫線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氣壓帶、風帶 隨太陽直射點北移 隨太陽直射點南移 雪線 雪線上升 雪線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流動 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流動 我國的降水 夏季風影響,降水多 冬季風影響,降水少 我國的河流 內流河因高溫導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風影響,大部分河流進入汛期,東北地區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進入枯水期,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結冰期,部分河流有斷流現象 我國的季風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幹燥 我國的農業生產 全國普遍高溫,農作物進入生長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漸過渡到兩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區農作物處于越冬期,南方熱帶地區水熱充足,可生產反季節蔬菜、瓜果 氣象災害 旱澇(華北春旱、長江伏旱)、暴雨、台風(表現:強風、暴雨、風暴潮) 寒潮、沙塵暴、幹旱、暴雪 地質災害 滑坡、泥石流較多 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