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天電子遊戲場-張宏年鉛中毒
綜藝節目如何更好地傳播公益價值原標題:綜藝節目如何更好地傳播公益價值 近年來,中國本土綜藝節目在注重娛樂化特性的基礎上,開始逐步強化節目的內涵,挖掘節目自身的創新性與社會價值。一些節目在環節和主題上融入公益元素,讓公益成為一種創新著力點。 如正在芒果TV播出的《小小的追球》,以嘉賓身體力行地投入環保事業、傳遞公益力量為主線,讓觀眾從觀看節目中感受環保的重要性。今年播出的《極限挑戰》第五季,圍繞“長江行”的大主題,反映了長江沿線城市的民生、民俗、民情,而“垃圾分類”“留守兒童”等公益主題也都在節目中出現過。 在綜藝節目中加入公益元素的確值得提倡,那麼綜藝為何鐘情公益元素?節目組又該如何更好地完成內容與公益的融合? 公益不應只是外殼 更應成為內核 一段時間以來,包含公益元素的綜藝節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有些節目的確是圍繞公益進行環節設置,將公益融入節目內容中。但有些節目僅僅是為了喊口號,出現了內容、公益“兩張皮”的情況。例如,一些選秀節目在五花八門、喧囂熱鬧的歌舞選拔訓練環節之後,突兀地引入嘉賓參與某公益項目的橋段,使節目畫風急轉、內容前後脫節,也導致了觀眾觀感上的不適;還有些節目將公益當成作秀,打著做公益的幌子把拍攝現場變成了擾民現場,除了給當地居民添麻煩之外,對受幫扶者也沒有產生更多的積極影響。這種生硬嵌套公益屬性的做法逃不過觀眾和業界的眼睛,一些節目因此遭到了輿論的質疑和市場的反感。 對此,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黃典林認為,“公益並不能成為綜藝節目的‘附屬’表達,好的綜藝節目應該讓公益理念嵌入其文化內核之中,成為一扇連接觀眾和社會的窗口,使公益傳播流入每一個觀眾的心間,進而觸發更為深層的現實共情”。 在《親愛的客棧》第三季中,節目組將劉濤、林心如、吳磊等嘉賓20天經營客棧所得的非住宿盈利全部捐助給中國綠化基金會發起的“幸福家園─西部綠化活動”公益項目。全部款項幫助寧夏荒漠化區域種植生態枸杞樹,助力當地經濟發展。在節目播出過程中,為了幫助寧夏當地豐富多樣的農副產品走向全國打開市場,節目組還開展了寧夏好物推薦服務;與此同時,參與節目錄制的明星通過對非遺項目的學習制作,吸引遊客認識了解非遺文化,也增加了當地非遺手工藝品的銷量。 40餘位明星“零片酬”參與的東方衛視精準扶貧紀實節目《我們在行動》,以公益為生發內核,在扶貧的路上不斷前行。在每一站最後,節目組會舉行一場產品訂貨會,由企業和城市居民代表來訂購貧困村的扶貧產品。在節目之後,他們還會將相關的扶貧產品上線至各大網絡銷售平台,打通長效的銷售渠道,幫助當地鞏固脫貧成果。節目總制片人陳蓉表示:“節目最大的特點就是用產業扶貧的方式,實實在在地幫助村民。我們希望能幫助更多的村民,開拓更多的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