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藍鳥-四川雅安強降雨已致7人死亡
“最美山水”用活文化“調色板”廣西桂林文旅融合推進國際旅遊勝地建設觀察 新華社南寧11月20日電 題:“最美山水”用活文化“調色板”廣西桂林文旅融合推進國際旅遊勝地建設觀察 新華社記者王念、徐海濤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在廣西桂林市,以自然為底、文化為魂,宜人的山水風光與詩意的歷史文化碰撞,不僅裝點著遊人的記憶空間,也激發了當地旅遊經濟發展活力。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名城,同時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在推進國際旅遊勝地建設進程中,當地以文促旅、以旅興文,推動文化旅遊生態融合發展,文旅產業提質升級,“一城文化滿城綠”的風韻不斷彰顯,讓詩意更濃,遠方如家。 重現經典讓歷史“活”起來 立冬後的桂北漸增涼意,農婦丁秀珍在家門口仍能遇到外地遊客,她家所在的興安縣嚴關鎮江西坪村緊靠靈渠,清澈河水環村而過。村莊民居古色古香,古樟樹掩映著青石灰瓦,新修的“三米驛站”古街再現著昔日靈渠碼頭商貿繁榮的景象。 位于桂林興安縣的靈渠(11月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曹銘 攝 跨越2000多年的靈渠是中國文化重要的歷史遺存。在靈渠沿線,近年結合歷史、人文打造起的文旅項目,讓這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活”起來,河段經過修繕陸續復航,綠道串聯起的“靈渠人家”旅遊線路成為遊客追捧的新熱點。 11月20日無人機拍攝的桂林市獨秀峰王城景區。新華社記者 曹銘 攝 行走在桂林可以看到,眾多歷史文化經典正散發著新活力。獨秀峰下的明代靖江王城古韻盡顯,“逍遙樓上望鄉關,綠水泓澄雲霧間”的名樓勝景重現,“老桂林街巷標本”正陽路東西巷經過打造,還原明清歷史風貌,成為城市的新地標…… 在靈川縣大圩鎮,被譽為廣西“四大古鎮”之一的大圩古鎮將歷史文化、古建築文化、商埠文化等人文資源進一步融合,沿岸青石板街老式作坊、店面林立,年接待遊客達120多萬人次,旅遊消費逾10億元。在古鎮週邊的村莊,旅遊收入成為村民收入的支撐,同時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10餘萬元。 11月20日,遊客在桂林市東西巷的狀元廊景區內拍照。新華社記者 曹銘 攝 山水間的歷史文化再現,得益于保護工作的跟進。據介紹,2014年以來,桂林大力實施“尋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價值”戰略,對“散珠碎玉”的歷史文化進行搜集整理,加大研究和文化精品打造力度,並成立桂林歷史文化研究院,開展桂林歷史文化資源調查,整理發掘了9大類12個專題歷史文化資源名錄。這些寶貴資源逐步在文旅一體戰略中顯現出重要價值。 挖掘民俗資源展“全景”桂林 唱山歌來,這邊唱來那邊和……輕輕一哼,一曲劉三姐山歌激蕩起許多人記憶的漣漪。每當傍晚,陽朔縣田園路附近車流人流便密集起來,方圓兩公裡的漓江水域,山峰隱現、水鏡倒影,山水劇場《印象劉三姐》讓人沉醉。 作為國內山水生態實景演藝項目典範,《印象劉三姐》以桂林山水資源與廣西特色文化資源為基礎,將文化和旅遊緊緊相融,